【陳思宇醫師】討論單孔腹腔鏡

2025-01-06

今天我們來討論討論單孔腹腔鏡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個極低調,甚至有點社恐的人。

在來到美迪前,我沒有開醫師粉絲團、沒有開醫師IG、沒有任何除了看門診、住院查房之外跟病人近距離見面交流的管道。

我的病人群80%來自舊病人推薦、20%醫師們轉介。

我比較喜歡病人直接來到診間,告訴我目前您的困擾,我幫您檢查完之後,依據每個人疾病不同、需求不同,諸多考量,我們一起討論一個針對您個人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在講求網路行銷的年代,我始終佛系認為:若有緣,妳我自然會相遇。

不過,因為很多病人對婦科疾病與術式還是充滿很多疑問,我想若能把中立、正確的醫療技術與觀念介紹給大家也是件好事,所以今天我會詳細討論一下單孔腹腔鏡手術。

到底什麼是單孔腹腔鏡手術?

傳統腹腔鏡手術一般是在腹部開3-4個傷口,腹腔鏡的鏡頭從肚臍正中或是肚臍下緣進入,左、右各打一個傷口,有些手術醫師習慣左下再一個傷口。

那打這麼多傷口要幹嘛?

一個是放腹腔鏡鏡頭(眼睛),其他三個放置操作器械,處理我們要開的腫瘤部位。

說實在,越多器械,實際上等於有越多隻手的幫忙,會讓腹腔鏡手術更順利一些。

那我們的單孔呢?

顧名思義,單孔=一個孔,不會再有什麼輔助孔,整個腹部就只有一個傷口,我都是從肚臍最深的凹陷處劃刀,約1-1.5公分,全部的傷口必須集中在肚臍裡,這樣我們的傷口縫起來才能像是本來肚臍既有的皺摺,看不出來傷口,才能達到幾乎無痕的狀態。

只一個傷口,所以也意味著,我們所有的器械、及鏡頭必須從同一個傷口進入,兩支器械與一支鏡頭,三支平行進入,要處理腫瘤會碰到什麼困難:

1.操作空間很擁擠

2.兩支器械會打架

3.違背我們傳統腹腔鏡3個傷口(三角形)的操作空間範圍

有時為了要在單孔中完成某些動作,手術醫師的姿勢與動作會非常不符合人體工學。所以有的醫師因爲開單孔而手腕肌腱炎,有些腰痠背痛,站到下肢水腫。

這種種因素,讓單孔手術變得很困難,手術初學者學習的時間也變得很長。

我記得2009年我的第一台單孔腹腔鏡手術是做雙側卵巢囊腫切除,這平常三個傷口只要1.5小時就可以結束的手術,我硬生生開了5個小時、站了五個小時。

當時我懷孕7個月,手術房褲子是綁帶式的,我開到我的手術褲子都掉下來,好加在還有刷手衣遮住,是流動護士幫我把褲子穿起來,過程還不能污染我的無菌面,刀房裡全部人笑到歪腰,真的爆丟臉。

一般要用腹腔鏡卵巢囊腫手術要把正常卵巢與腫瘤剝開已相當不容易,單孔操作更困難。若是單孔子宮肌瘤手術,不但要把肌瘤拿掉,還要把子宮肌肉層密實縫合,這技術更是困難重重。畢竟三孔腹腔鏡要做子宮肌瘤縫合就已經是非常高端的腹腔鏡技術了,更何況是用單孔腹腔鏡。

這麼難做,那為何要單孔?

一切都是因為讓病人更好!!

病患手術的恢復原則就是減少手術傷口、傷口大小越小越好,手術/麻醉時間越短越好。

從2009至今,我開單孔腹腔鏡已經15年,目前我的手術99.9%都是單孔腹腔鏡,沒有多孔,對我而言,三孔可以做到的事,我單孔都可以做到,所以既然可以只要一個傷口就可完成,沒道理要多打其他的傷口。

當然我每次碰到過去開過很多刀的病人,還是會謹慎的衛教,萬一嚴重沾粘,還是有可能會手術中途轉成剖腹手術,但至今我沒有因為嚴重沾粘而轉成剖腹或多打其他的傷口,都是以單孔完成。

(醫療沒有絕對,這部分我只是謙卑地認為我還沒遇到最黏的那一位病患)

這15年經手數千台單孔腹腔鏡的手術,這已經變成一個制式化,例行性的手術方式,手術時間已經大幅縮短,跟一般腹腔鏡手術一樣快速。

因為單孔,手術傷口更小更少,病患更不痛,越早下床活動越早排氣、減少沾黏的機會,也因為沒有多孔手術置放手術穿刺器(trocar)而引起皮下氣腫引起麻醉風險。傷口使用防水膠,可以下床就可以去病房洗澡,對女性病人而言,能洗個澡沖一沖,真的就是神清氣爽。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良性的循環。所以常常我的病人開完刀隔天就跟護士說「我想回家了,你可以幫我問問思宇醫師嗎?」

那什麼刀可以用單孔腹腔鏡呢?

單孔腹腔鏡可以適用的術式,舉凡可以用傳統腹腔鏡的,都可以用單孔腹腔鏡。

至於病人門診最愛問的,「為何我在xx醫院的醫生說要剖腹,思宇醫師卻只要一公分的傷口?」

我必須持平的說,每個人的專精不一樣,2006年我在台大醫院婦科研修醫師訓練,就是跟隨鑽研腹腔鏡的教授,我整個婦科醫生的生涯說到底就是腹腔鏡。就好比有人可以一鼓作氣逆風騎車騎上風櫃嘴一路non-stop,但我可能用爬的都爬不上去,這就是每個人能耐不一樣,沒有為什麼。

總之

單孔腹腔鏡若找已經做得很純熟的醫生來執行,它是個很安全且擁有更多優點的手術。

單孔手術我追求的絕對不是單純表面皮膚傷口小及少,腹腔內的腫瘤處理也必須跟剖腹、多孔手術一樣乾淨一樣理想喔!